貝佐斯在1995年創立亞馬遜,公司自1997年5月上市,20年來實現盈利的季度屈指可數,一直在盈虧平衡線附近掙扎。
然而這并未妨礙亞馬遜自上市以來,股價上漲超過400倍,市值已經達到35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商、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美國市值第四的科技公司。2016年10月,亞馬遜排2016年全球100大最有價值品牌第8名。
在亞馬遜低盈利、高估值的奇跡背后,到底存在什么樣的魔力?
重構生活方式的零售公司
1986年在普林斯頓拿到計算機學位后,貝佐斯在華爾街工作了8年。有一次,貝佐斯偶然進入一個網站,看到了一個數字2300%,互聯網用戶每年以這個速度在增長。
貝佐斯被互聯網的高速增長震驚了,于是選擇從收入豐厚且安穩的華爾街公司離職,開始創業。
1994年,他從紐約搬到西雅圖,在自家車庫開始搭建這個賣書的網站——亞馬遜。貝佐斯把亞馬遜定位成“地球上最大的書店”,為實現此目標,亞馬遜一開始就定位國際化,采取了大規模海外擴張策略,同時采取低價策略換取營業規模。
1995年7月正式上線后,亞馬遜運營第一個月就覆蓋了全美50個州和全球45個國家。那時在全球很多國家的雜志內頁,會登載列有書目的郵購廣告,一個叫“貝塔斯曼”的書友會俱樂部定期寄來一本小冊子推薦你訂購新書。
在公開上線的第一周里,亞馬遜就獲得了1.2萬美元的訂單。亞馬遜早期的供貨方式并不“智能”,他們沒有存貨。一本書往往需要花上幾周甚至一個月的時間才會寄到用戶手中,到貨的速度完全取決于書商什么時候把書寄到亞馬遜的辦公室。在第一周,他們只送出去846美元的圖書。
但出版社將亞馬遜看作是“拯救者”,因為亞馬遜提供了當時傳統連鎖書店之外的另一個渠道選擇。上線三年后,亞馬遜就被《福布斯》雜志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網上書店。他從此改變了人們購書的方式,然而,貝佐斯的野心并不局限于只是創辦“地球上最大的書店”。
1998年,亞馬遜市場營銷部門的一份報告顯示,有相當一部分用戶根本不會使用亞馬遜網站,因為他們對讀書并不感興趣。這個“壞消息”卻讓貝佐斯感到興奮:是時候將經營范圍擴展到更大的范圍了,他們不買書,就將其他的東西賣給他們。
1999年開始,亞馬遜網站擴大銷售的產品門類,開始在網站銷售服裝、兒童玩具、家用電器等商品。2010年,其圖書、音像等媒體類的產品銷售額達148.88億美元,占比43%;而消費類電子和其他產品的銷售達到183.63億美元,占比54%。亞馬遜成功變成了一個綜合性電子商務網站。
在1990年代,很多互聯網公司快速成長,當時亞馬遜公司的股東不停抱怨貝佐斯的經營策略太過保守和緩慢。然而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那些快速成長的網絡公司紛紛倒閉,只有一直保持平穩增長的亞馬遜還有盈利,這成為當時獨樹一幟的佳話。
互聯網自出現以來的幾十年間,其飛速發展看似亂花迷人眼,但其實只做了一件事,這就是重構新的時空運行秩序,也意味著重構人類生活方式。亞馬遜在重構人類生活方式的做法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從2006年開始,亞馬遜銷售額開始迅猛增長。一方面,亞馬遜與傳統商業在舊有時空框架下展開針鋒相對的競爭,花費幾十億元在世界各地建有90多個分揀和分發中心,并且使用上萬個機器人為顧客處理訂單。
同時,新電商時代,物流作為電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對于達到一定規模和量級的企業而言,倉儲物流的運營能力和質量決定了一個電商企業能做多大、走多遠。亞馬遜已經成為業內公認的、全球最高效的物流公司,把運營中心打造成了全世界最靈活的商品運輸網絡。
進入新世紀,貝佐斯看到了傳統行業不斷向數字化與互聯網化轉型的趨勢,開始思考占據亞馬遜業務半壁江山的圖書、音像市場。
2007年,亞馬遜發布了第一代Kindle電子閱讀器。這個閱讀器的出現,同樣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并宣告了電子出版時代的來臨。現在貝佐斯擁有數以千萬計的閱讀終端用戶,擁有自己的支付渠道。
在第一次售出Kindle等硬件產品時,亞馬遜并不掙錢,而是依靠用戶購買圖書、電影、電視、游戲等數字內容來賺錢。貝佐斯希望利用Kindle系統,建立猶如蘋果iTunes那樣的圖書生態系統。
2011年4月起,亞馬遜每賣一百本紙質書就賣出105本電子書,其電子書的銷量首次超過紙質書的銷量,現在占據著電子書市場近60%的份額,幾乎是印刷圖書市場份額的4倍。
通過數年布局,亞馬遜已經滲入了出版行業的每一個細分市場和環節,并已經將數字內容業務拓展至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它正顛覆傳統出版行業。
闖入云計算
除了網上零售業務,亞馬遜還通過云服務“AWS”(AmazonWebServices)為其他供應商提供平臺服務,供應商可以借助亞馬遜的流量、倉儲等資源,在亞馬遜進行銷售。
2004年,Sun公司宣布了一種撼動計算行業的服務。該公司將搭建數個大型數據中心,然后以每小時1美元的價格銷售這些計算機的訪問權。這將直接把高利潤的硬件銷售業務轉換成租用電腦服務,讓客戶繞過一次性數百萬美元的硬件投入,轉而使用多次小額支付。這種技術叫做SunGrid,就是云計算最初的雛形。
當時,Sun公司向傳統的大企業高管推銷自己的產品,但他們都不想買SunGrid作為計算系統。
當Sun公司正頭疼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亞馬遜在2006年推出自己的計算租賃系統,即后來的AWS。此時的云計算并沒有顯露出多少優勢。
但貝佐斯堅持認為,“云計算讓人們可以遠程控制其業務。我們認為這項技術將變得很有意義,也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創造真金白銀的收獲。”
其實,亞馬遜出其不意地進入云計算領域并成長為巨型企業并不是偶然。AWS服務源于亞馬遜自身庫房設施、數據儲存器、技術平臺的閑置資源,于是貝佐斯開始出租給其他需要的企業,這樣既分攤了自身內部成本同時也為客戶節約了成本。
2000年,亞馬遜就推出了一個產品Merchant.com,為零售商搭建在線商店,后來發現這些方法不僅可以用于零售商,還有更廣泛的市場。
一開始,AWS還僅是一套基礎設施型服務。不久,亞馬遜增加了存儲服務SimpleStorageService(S3)。2006年7月,亞馬遜的S3存儲服務推出短短四個月之后,就承載了8億多個文件。接下來的一年,初創公司Dropbox基于亞馬遜的廉價計算平臺推出了自己的產品。不過直到2010年,AWS服務的總營收占比仍不足3%。
與Sun不同的是,亞馬遜針對的是開發者,而不是首席信息官。AWS主要被小型初創企業使用,為他們提供廉價的網站測試和托管服務。當年的創業公司Netflix、Airbnb以及Slack都是用AWS作為云計算合作方。
2013年,占據約三分之一北美網絡流量的視頻服務巨頭Netflix將全部計算任務交給亞馬遜云。
深得華爾街青睞的亞馬遜正是依靠超前布局云計算,以先發優勢贏在了起點。亞馬遜公布的最新一季財報顯示,亞馬遜2016年第二季度運營利潤為13億美元,來自于AWS的運營利潤為7.18億美元。也就是說,AWS貢獻了亞馬遜公司約55%的運營利潤,超過了包括亞馬遜主營的電商業務在內的其它所有業務。這種快速增長使得AWS價值高達1600億美元,是亞馬遜最有價值的業務。
分析師估算,AWS當前能夠提供的云計算能力,與其后14家競爭對手提供的計算能力的總和相當。如果AWS能在這個領域占據領導地位,AWS將在2024年市值介于4170到11152億美元之間,亞馬遜有可能成為史上首個超過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爭議貝佐斯
對于貝佐斯,不按常理出牌是家常便飯。亞馬遜內部禁用PPT即是著名的例子。作為一家已成立20年、擁有13.2萬名員工、年營收750億美元的企業,亞馬遜財報經常虧損。相比蘋果公開iPhone準確銷量,亞馬遜堅決拒絕提供Kindle銷量等基本數據。即使貝佐斯的支持者也認為,這種不透明拖累了亞馬遜股價。
另一個對貝佐斯的重大誤解是他不關心盈利。從各個角度看,在線零售等亞馬遜的成熟業務盈利能力很強,導致賬面虧損的是亞馬遜對新業務的大力投入。
美盛集團基金經理比爾·米勒自亞馬遜上市以來一直持有其股票,在他看來,貝佐斯真正實踐了克里斯坦森的文章《資本家的窘境》中的主張,該文認為大多數企業管理者忽視了真正重要的財務指標。
更有觀察者認為,在大公司(特別是蘋果)熱衷囤積現金的當下,應稱贊亞馬遜在全新領域再投資和創新的能力,容忍這些投資導致的暫時虧損。
面對各方對亞馬遜財務戰略的質疑,貝佐斯泰然自若。他說他一直公開主張亞馬遜關注長期現金流而非凈利潤,“我們要做的就是闡述清楚亞馬遜的戰略,然后把選擇權交給投資者。”
“所以我們將精力放到這些不變的事物上,我們知道現在在上面投入的精力,會在10年里和10年后持續不斷的讓我們獲益,那么它就值得你將大量的精力不斷地傾注于此。”貝佐斯說。
事實也確實如此,亞馬遜將公司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投入到規模的擴張、用戶體驗的改善上,沒有止境。
正是基于這種戰略,亞馬遜在幾個關鍵的領域持續投入精力和資源,在數字出版市場、網絡零售和云計算領域成為當之無愧的霸主。
對貝佐斯的批評還不止于財務戰略。和沃爾瑪一樣,亞馬遜也背上了顛覆行業、消滅競爭對手和減少就業的罵名。自2007年Kindle點燃電子閱讀市場后,亞馬遜就一直被出版界指責強行為電子書定低價。
盡管如此,貝佐斯依然多次入選媒體評選的全球最佳上市公司CEO,有媒體如此評價他:“貝佐斯是公認的最有遠見的CEO。”
在充分競爭的美國市場,亞馬遜的崛起和持續絕非偶然,從商業眼光、戰略取舍和管理能力來講,貝佐斯都是無法忽略的戰略家和行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