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東莞仿佛成了中國城市“網紅”。3月21日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等中央媒體集體聚焦東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規模報道東莞。
是什么吸引了央媒?不是企業倒閉,不是外貿反彈,甚至也不是GDP增速,而是東莞,這座因代工而興、又因代工而承受壓力的制造業城市,在經濟新常態下的轉型探索。
春江水暖鴨先知。一直關注東莞發展的南方日報注意到東莞數據變化曲線背后,是因轉型升級而蘊生的內在動力。新年伊始,南方日報采訪團隊深入東莞經濟一線,觸摸東莞經濟最深層的一面。
我們希望,撥開外界關于東莞的種種輿論迷霧,發現和還原真實的東莞經濟。
東莞之于中國,前30多年,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落后城市趕超發展的經典樣本。我們想探討,今后的東莞之于中國,將會摸索出怎樣的示范路徑。
是為推出這組“東莞經濟轉型第一現場”系列報道的目的所在。敬請垂注。
即便諾基亞生活區已經被改造為有80多家企業進駐的聚大電商園,一年前的沖擊波仍未徹底消失,諾基亞東莞工廠關停撤離前的大拍賣場景還在互聯網上流傳。諾基亞曾是東莞的納稅大戶,以手機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是東莞的支柱產業。諾基亞的撤離,曾被解讀為“世界工廠”的衰落。
在東莞長安鎮烏沙社區的歐珀(OPPO)、維沃(vivo)廠區,拿著簡歷的年輕應聘者們在招聘處排著長龍。運載最新款智能手機的柜式貨車不時進出。去年,歐珀(OPPO)和維沃(vivo)的國內銷售量超越三星,這兩家由東莞“步步高”轉型衍生而來的智能手機企業,加起來的市場占有率居全國首位。
事實證明,諾基亞的倒下并非末日,智能手機的崛起為“東莞制造”帶來新的榮光。
產業之變
加工制造“走出去” 研發設計留下來
今年初,“中國制造尷尬 普拉達代工廠東莞興昂鞋業停產”——東莞一個萬人鞋廠停產的消息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其合作商、東莞智標鞋業科技創始人陳衛東透露,兩年前,興昂鞋業80%的產能已經轉移到了東南亞。
隨著土地要素日益稀缺、人力成本日益增加,一部分像興昂鞋業這樣有國際市場的代工企業開始外遷東南亞、非洲等地,尋求低成本洼地。東莞市鞋業商會秘書長劉偉做了這樣的比較:“以孟加拉為例,工人月薪不到100美金,只有東莞人力成本的1/5甚至1/8”。
東莞臺商協會會長翟所領認為:“由于難以大幅度自動化,東莞的環境對于這些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已經不合適了。”東莞市統計局的數據表明,東莞關停企業數量最高峰是在2008年,共857家,在東莞外資企業總數中占比7.1%,到2015年,這一數據下降到362家,占比也下降至3.3%。
在翟所領看來,成衣、制鞋等訂單轉移的形勢也不可避免,但東莞目前的優勢在于供應鏈完整。
劉偉在調研中發現,不少鞋企把加工環節轉移到東南亞,設計研發環節留在了東莞。
“企業外遷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遷出去的是勞動力成本很高的代工企業,以尋求更高的利潤,轉移的是訂單,不轉移利潤。”鞋用水性膠生產企業南欣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文武告訴記者。
周文武的企業也準備在東南亞設廠,打算雇傭當地人為其代工,企業只要掌握技術與研發即可。“我們在東南亞設廠是企業擴張,而非轉移。”周文武認為,留在東莞的創新和研發,使得企業能夠在供應鏈上占據持久的優勢與地位,有利于企業進一步擁抱全球市場。
代工生產伺服器、鍵盤等電子產品的泓凱電子科技(東莞)有限公司選擇了堅守。“現在,單純做代工確實利潤不高,但是我們并不打算離開。”公司董事長張燦能說,公司有20余人的團隊專門設計研發機械鍵盤,目前機械鍵盤已經成為該公司旗下最賺錢的產品之一。接下來,自有品牌游戲鍵盤將在美國上市,同時進軍中國市場,推動企業迎來新一輪的增長。
企業之變
老牌外企轉走 一批本地名企誕生
為了迅速形成產能,國內知名智能手機廠商維沃(vivo)移動通信有限公司這幾年一直在“搶租”廠房。公司高級副總裁胡柏山說:“這兩年企業發展速度很快,長安鎮區一有企業撤走、廠房空出,企業馬上就去搶租,別人退一棟我們租一棟。”
諾基亞等企業撤離,騰出的空間被更有競爭力的東莞民企占據。一出一進背后,產業“新陳代謝”正在發生。
“倒下一個諾基亞,東莞卻誕生了一批強大的手機企業。這些企業在國內的市場占有量加起來超過諾基亞當年最輝煌的時候。”數據統計顯示,華為終端、歐珀(OPPO)、維沃(vivo)等莞產智能手機巨頭的出貨量超過2.6億部,占據了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
從諾基亞到歐珀(OPPO)、維沃(vivo),同樣制造手機,產品卻完全不同。業內人士介紹,諾基亞東莞工廠在關停前實際經營近20年,生產線相對老化,主要生產低端Asha系列手機。而歐珀(OPPO)在2011年轉換生產線,從功能手機“變身”智能手機,自主研發出當時全球最薄的智能手機——僅有6.6毫米。2015年,10臺東莞制造的手機有8臺為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出貨量約占全球的1/6。
數據還顯示,東莞智能手機總產值近三年復合年均增長率超過15%,從2013年的1400億元飆升至去年的2100余億元,占當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從2013年的12.7%提升到去年的16.5%。
更核心的變化是,這些智能手機企業的設計研發等供應鏈的核心環節都在東莞。在東莞長安鎮烏沙社區的歐珀(OPPO)研發總部,4000多名研發人員到目前為止累計遞交專利申請7500件,其中85%是發明專利。
歐珀(OPPO)副總裁朱高領說,他們緊跟市場需求不斷開發新功能,包括最受歡迎的美顏自拍和15分鐘快充等,在國際手機品牌的包圍下殺出了一條血路,歐珀(OPPO)在東南亞市場的銷量已躋身第三位,是當地的中高端產品。
在廣東省社科院企業研究所副所長李源看來,以歐珀(OPPO)、維沃(vivo)為代表,扎根于本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民營企業正在成為東莞經濟新的主導力量。東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東莞規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25.64億元,比2014年增長16.7%,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快11.4個百分點。
效率之變
人口紅利減退 人工生產效率提高
位于松山湖的瑞必達工廠車間里,機械手有條不紊地操作著開料、精雕、清洗等工序。這家因為“機器人敲鐘”掛牌新三板而名聲大噪的企業通過設備改造,月產觸摸屏玻璃從100多萬片提升至800萬片。
東莞,像瑞必達這樣通過自動化實現增效發展的例子不勝枚舉。越來越多東莞企業投身自動化生產的浪潮,通過加工設備“大換血”,提升勞動生產率和核心競爭力。
走進勁勝精密位于東城牛山的試點項目車間,機器轟鳴,偶爾能看到一兩個技術員拿著平板電腦在遙控機械手和六軸機器人、鉆削加工中心穿梭。作為占據全球手機精密結構件15%市場份額的消費電子生產商,勁勝精密對生產線進行自動化設備改造,正在從電子配件產品生產商向智能技術設備及解決方案服務商轉變。
勁勝精密總裁辦主任曹豪杰算了一筆賬:整個項目正式投入運行后,生產效率提高20%,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不良率降低30%。
東莞市經信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度“機器換人”項目全部完工后,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11.05%,勞動生產率則平均提高1.66倍。
在自動化浪潮之中,政府、企業和工人都是受益者。瑞必達“90后”技術工人楊威在培訓上崗后,從普工成為了可以同時打理18臺機器人的技術工人,工資從3000元左右變成了6000元。
東莞的工人隊伍結構悄然變化。根據東莞市就業管理辦公室對該市實名制用工登記的537.73萬人的調查顯示,高中以上學歷增加約2%,持有職業證書人員增加近10%。“十二五”期間,東莞市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由2010年的7.14萬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9.5萬元/人。
東莞“機器換人”項目核查專家組成員李國臣說,生產一線的重復性工序被機器替代,提高產品質量和穩定性,企業競爭力增強、產能擴大,倒逼研發、技術等環節人員增加,“最終使得東莞人才結構變化,效率提升”。
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也認為,企業的倒閉搬遷不能反映東莞的實際,“東莞正在創造更大的價值”。
■南方觀察
提升效率重塑制造業競爭力
在深入東莞企業的調研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在生產車間里,遍地機器人、機械手、自動化牽引車輛在高效作業。東莞市瑞必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家達告訴我們,生產設備自動化改造后,產品的良品率從80%多提高到90%多,給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這些紅利都讓工人共享。“90后”、“85后”工人的工資單“亮瞎眼”——平均工資五六千元,最多的能拿到七八千元。
從東莞生產車間正在發生的變化看,由于機器功能的延伸,單一生產單元中對人的需求量相對下降,企業人工與管理成本大幅下降,但是也對產業工人的素質技能和系統處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產業工人只有提升勞動技能,才能獲得更體面的勞動價值兌現。
在廣東智通職業培訓學院,一位負責人告訴我們,近年來如電氣工程等機器人應用相關的培訓班逐年趨熱,企業委托培訓與半工半讀的周末班人數明顯增加,很多是被機器替換的普工試圖通過學習來謀求轉型。
東莞提出了技能人才發展的5年目標,預計2020年東莞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00萬人。這些技能人才,代表著世界工廠更先進的生產力,更高形態的產業未來。
車間里的機器革命,世界工廠的人才結構變化,在某種意義上不僅深度重構中國制造業的形態和結構,更將深度改變著中國制造的內涵與外延。隨著要素成本大幅度上漲、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等內外因素的綜合影響,以東莞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業向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特征的新工業時代全面邁進,需要加快生產效率的提升,重塑制造業新的競爭力。
對標世界制造強國,生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漸成中國制造業的“阿喀琉斯之踵”。日前,全球經濟研究和政府企業咨詢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發布研究報告稱,目前中國制造業單位勞動力成本已經趨近于美國,而兩國之間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率相差懸殊,則絲毫未見改善。從2003年至2016年,美國制造業單位勞動力生產率增長約40%,超過德國和英國。盡管同期印度和中國的產生效率已經接近翻番,但相較而言,美國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率仍然要比中印高出80%到90%。如何持續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單位生產效率,是一個需要時間和智慧去回應的大命題。
歷次技術革命的歷史證明,新技術帶來的新的生產力和新的需求,會催發更多新的崗位。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人口紅利的消退,退去的只是數量上的人口紅利,素質意義上的人口紅利才剛剛開始。發軔于機器換人的生產效率提升,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將在這里迸發出更強大的發展動能。郭文君
數讀東莞
●“十二五”期間,東莞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4278.21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6275.06億元,跨越了5000億、6000億兩個臺階。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10年的1708.31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711.09億元,累計增長44.8%;服務業增加值從2010年的2069.86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351.59億元,累計增長45.4%。
●東莞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0.5%提高到2015年的47.9%,五年提高7.4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26.3%提高到2015年的37.2%,五年提高10.9個百分點。由此帶來了投資結構的優化,2015年全市R&D經費占GDP比重達2.3%,較2010年的1.22%增長88.5%。
■對話
東莞市統計局副局長馮堅:
制造業還是東莞的支柱產業
南方日報:近兩年來,一方面東莞企業倒閉的消息不斷傳來,另一方面去年東莞全市的GDP增長8%,邁入6000億元“俱樂部”。東莞經濟為什么會有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情況?
馮堅:從速度上看,東莞整體經濟的發展是慢下來了,這與國內外整個大環境有關,東莞這種以外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速慢下來也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外界說東莞很多企業倒閉,但是東莞2015年新登記企業5.5萬戶,同比增長20.4%,總量達25.6萬戶,已登記市場主體、企業數量雙雙位居省內地級市第一位。另外,2015年53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去年的產值比2014年是增加的。所以匯總起來,有一個大數吃小數的問題,總的經濟還是在往上走的,包括它的利潤也是在增長的。
去年東莞的GDP增速為8%,有幾大方面的支撐:制造業方面,只能說總體上平穩,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保持5.3%的增速;服務業方面,相比2014年有一個恢復性的增長,增速達到了10%,其中比較好的有房地產、金融等,還有一些租賃業、生產性服務業及文化產業,這是東莞經濟還保持一個中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南方日報:東莞被稱為“世界工廠”,大家更關注“東莞制造”現在的情況。
馮堅:制造業還是東莞的支柱產業,在整個的經濟結構當中還是占40%多的份額,東莞經濟表現怎么樣也要看制造業。去年有些行業是不錯的,比如圍繞手機整機生產的原材料、零部件等整個供應鏈環節的增長都不錯。國內手機前十的品牌,有六七個在東莞。去年東莞規模以上工業增長中,手機產業貢獻率超過六成,增速超過了兩位數。
但是相對而言,一些傳統的產業,尤其是毛織、制衣、制鞋等這種勞動力和成本敏感型的企業沒那么好。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大的企業,比如說三星,受到母公司的布局因素的影響。還有一些我理解是受TPP的影響,轉移到東南亞,成本敏感型也轉移了一部分。這部分產能、訂單、企業的轉移,對東莞的整個制造業也是有影響的。
南方日報:除了智能手機產業這一塊的增長,還有哪些制造業企業能支撐東莞經濟基本面的?
馮堅:還有一些裝備制造業,像一些為智能手機生產機械設備的企業,盡管規模不大,但是成長性很好。另外整個民營企業去年的增長速度也很快。
南方日報:這些新的經濟形勢給企業本身帶來了什么變化?
馮堅:一是企業的品牌意識越來越強了,包括一些傳統的行業,比如說毛織業。
二是企業的技術含量增加了。如今電子信息產業從原料、部件、設計、研發在東莞都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有一批上下游企業在為這個產業服務,有自己的技術含量。如今企業對技工的需求比較大,對學歷層次也有更高要求,這也說明企業在轉型。另外還有一批企業,他們需要的人不是很多,但是急缺研發型人才。
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