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描關注
    紙引未來網公眾號

    紙引百科-訂閱號
  • 紙引未來網紙張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客服QQ
    客服QQ:1708923858
    客服QQ:3620323674
    客服QQ:401369780
    客服電話:020-82025252
  • 020-82025252
  • 查看抖音

    利紅系統

    抖音掃碼關注

  • 掌上紙引未來

    微信掃碼

    紙引百科-手機版首頁

    手機版

    紙引百科-紙引行情

    紙引行情

    紙引百科-紙引匯采

    紙引匯采

    紙引百科-利紅系統

    利紅系統

 積分商城 商務中心 |
紙引未來網
快速找貨
紙引未來網-利紅系統

紙引行情-小程序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印刷新聞 ? 正文

走進新加坡最早華人印務館——古友軒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28??來源:互聯網??作者:紙引未來
核心提示:
140年前,新加坡最早的華人出版印務館在新加坡直落亞逸街創立。這家出版印務館之所以值得一書,不僅因為它是最早,也是因為它出版、翻譯和承印了不同族群、不同語言的書籍和刊物,擔負起幫助華人移民融入本土社會、接受異地文化的使命。它當年出版和承印的出版物,也為今天的新加坡近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貴史料。  

1911年搬遷到水仙門18號的印務館“潮州古友軒英記”

  直落亞逸街(早年華人俗稱源順街)是新加坡社會與經濟發展史上,一條舉足輕重的街道,早年這里曾一度是九八行的集中地,另外直落亞逸街亦有濃濃的文化氣息,廟宇、教堂、會館、學校、報館、出版社、印刷館、民信局等都是這條老街上的重要文化地標。

  新加坡最早出版及印務館——古友軒(Koh Yew Hean Press)就曾坐落于直落亞逸街,創辦人是來自福建金門的林光銓(字衡南),創辦年代約于19世紀下半葉。

  印務館和出版社在早年幾乎可以說是一體的,兩種不同的作業密不可分,然而今天就不一定是這樣了。古友軒之所以值得一書,不僅因為它是最早的一家,也是因為它出版、翻譯和承印不少不同族群、不同語言的書籍和刊物,這對一家由華人經營的印務館來說就相當不簡單了。

  創辦人林光銓

  關于古友軒創辦人林光銓的生平,學界所知甚少。多年前出版的《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閩粵僑鄉卷第一冊)里收錄了一本由古友軒于光緒三年(1877年)出版的《西河林氏族譜》。這是一部圖文并茂的書刊,族譜中的人物圖像,以中國傳統版畫的形式表現,線條簡潔清晰,例如譜中的媽祖及千里眼和順風耳圖像,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在族譜《后記》中,林光銓曾透露自己的一小段生平事跡:

  ……咸豐末年(約1861)客游新嘉坡,每見英人精印摹寫之法、字畫如新,宛然秀勁,雖日書數千言,倚馬可待。心慕彼技精巧,遂往求學,僅幾閱月,盡傳其藝。

  文揭林光銓于咸豐末年(約1861)從金門漂洋過海來到新加坡,在本地看到洋人精湛的印刷技術,從而在本地拜師學藝。言談之中透露林光銓原本早已對印刷術有所認識,才會在短時間內學會西方的石印技術。

  古友軒創立的確切年月已無從曉得,倒是后來創刊的《星報》在其頭版上,總是刊登一則自己寶號的廣告,在廣告中古友軒自稱“在叻(新加坡)為印局已有20余年”,《星報》創辦于1890年,以此推測古友軒至少在1870年代就已經創立了。

  根據《新加坡與海峽指南》(The Singapore & Straits Directory for 1880)的記錄,古友軒最初設館于源順街(即直落亞逸街)52號,大約于1890年時搬遷到同街的100至102號。古友軒出版的《華夷通語》里,附有一則廣告:“本軒開張在新嘉坡大伯公祠邊業已多年。”查閱1893年的新加坡市區地圖,100-102號就位于今天直落亞逸街的福德祠(現已經改為民俗博物館)旁邊。

  在《后記》中,林光銓也道出自己的期望:……銓也、他日袖一部歸之浯江,藏之堂廟,使向之父老、求而弗獲者,今且全璧皆珍向之。這表明林光銓希望帶著自己出版的族譜,衣錦榮歸。衣錦還鄉確是當時離鄉背井的華人的最終目的,所不同的是,林光銓并非以身懷家財萬貫返鄉為第一選擇,而是希望身懷精湛的印刷之術返鄉。

  文彩繽紛映古道 承印《阿都拉自傳》奠定知名度

  一家由華人經營的印務館要在異鄉承印中文刊物或許不難,難的是承印與自身母語之外的語文刊物。大概在開業不久,古友軒就承擔了這項賦有融入本土社會及異地文化交流雙重意義的出版任務。

  1880年,英國皇家學會海峽分會(Strait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委托古友軒承印馬來現代文學之父文西阿都拉(Abdullah bin Abdul Kadir Munshi)(1797-1840)的自傳《阿都拉自傳》(Hikayat Abdullah)。古友軒所刊印的《阿都拉自傳》,全書為爪夷文(Jawi),只是在封底有一則中文廣告曰:本軒承印各款文字,細心校對,依期告竣,惟冀光顧者請認招牌,庶免致誤。

  這部石印版的《阿都拉自傳》當時獲得本土馬來社會的贊賞,馬來報章曾經贊揚古友軒承印的這部傳記印刷精美,皇家學會也付出高達四百銀元的酬報。

  出版巫語和汕頭語工具書

  除了馬來語工具書,古友軒在1886年時曾出版一本汕頭語工具書“Handbook of the Swatow Vernacular”(本書沒有華文書名,目前學界翻譯為《汕頭話讀本》,全書168頁),作者林雄成是潮籍,是海峽殖民地法庭的翻譯員。

  此外,1891年海峽殖民地政府還曾授權予古友軒,將海峽殖民地憲報(Straits Settlement Government gazette)翻譯成中文出版流通。

  林光銓在創立古友軒之后,逐步籌備另一項更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創辦《星報》。《星報》創刊于1890年12月14日,是繼《叻報》后第二份立足于本地的華文日報。《星報》的創辦年代正值中國晚清,政治與社會動蕩不安,在海外辦報的林光銓,其辦報思想自然是關注國家的命運,痛恨列強,希望通過改革振興國勢。此外《星報》也同時關注本土華社的動向,呼吁改革時弊,推動文教事業。

  承印《海峽華人雜志》第一年四期

  1897年,海峽僑生林文慶與宋鴻祥(宋旺相)創辦《海峽華人雜志》(Straits Chinese Magazine),推動海峽華人的文教事業。這是一本雙語刊物,旨在提倡華語和儒學,改革本土社會及教育。《海峽華人雜志》每年出版四期,從1897年開始共出版了11期,其中第一年的四期由古友軒所承印。雜志封面的雜志名稱、編者姓名、印刷商皆是英文,只印上“過則勿憚改”四個中文字(源自孔子《論語》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以闡明辦雜志者的尊儒思維。

  《海峽華人雜志》第一年(1897年)四期由古友軒承印,第二年改由另一家印刷商出版,即林文慶發起“剪辮運動”那一年。“剪辮運動”曾遭《叻報》與《星報》嚴厲譴責,并在華社引起激烈爭論。古友軒沒有繼續承印第二年的《海峽華人雜志》,或是由于《星報》與林文慶等人的先進理念不同有關。

  古友余韻

  學界一直無法在現存的文獻中找出林光銓的離世日期,只是從《星報》的一則社論中獲知,他至少在1898年6月以前就已經撒手歸西。而《星報》也于1898年8月時停刊。

  1898年10月7日,《叻報》上刊登一則拍賣古友軒物業的廣告,結果由海峽僑生林文慶接手。林文慶只是將《星報》改為《日新報》,古友軒的廣告依然出現在《日新報》上。可惜的是,《日新報》于兩年后經營不善而停刊。

  文化事業是艱難的事業,卻也是令人向往的事業。在上述《日新報》停刊以后,古友軒這個雋永的店號并沒有被接手經營者放棄,反而是以其原有的名稱繼續營業。1911年時,古友軒經營者應該是個潮州人,他在這塊金字招牌加上潮州及英記字樣,全名為“潮州古友軒英記”,地址則遷移至橋北路(水仙門)18號。

  140年前一家由華人移民創辦的印務及出版社,今天在人們的記憶中幾近消失了,但它當年出版和承印的印刷品如《阿都拉傳》《海峽華人雜志》以及海峽殖民地憲報中譯本等,今天為新加坡近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貴史料。

?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孝感市| 武定县| 建宁县| 健康| 山丹县| 九台市| 洛隆县| 临武县| 石楼县| 宁明县| 巴林右旗| 洱源县| 扬州市| 洛隆县| 苏尼特右旗| 平武县| 乌拉特后旗| 平和县| 正阳县| 和平县| 盐边县| 冕宁县| 河东区| 尉犁县| 措美县| 贵州省| 临澧县| 松溪县| 顺平县| 嵩明县| 黄冈市| 巴林左旗| 平谷区| 黑水县| 延寿县| 苏州市| 察哈| 大悟县| 孝义市| 汝南县| 大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