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開始,世界五百強外資企業搶灘中國市場,香港、臺灣也紛紛把勞動密集型企業帶到中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打敗了東南亞制造業,2002年加入WTO組織,世界消費市場向中國敞開了大門。中國包裝業迎來了最為輝煌的十五年。
紙包裝行業最輝煌的時期無疑在2002-2007年,由于成功打入WTO內部,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迅速鼎立,紙包裝市場一片深藍,浩瀚無邊。加上極為低廉的人工成本(工資加社保800元左右)、源源不斷的訂單,行業的整體純利超過50%,彩印包裝行業甚至超過70%。那段時期,工廠一天賺一臺寶馬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1992-2007年的15年時間,一大批民營企業家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從零起步,短短二十年便發展成為產值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巨無霸。勁嘉、合興、雅昌、美盈森、上峰、勝達、裕同、虎彩、旺盈、華麗等企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包裝行業的繁榮昌盛,也為四百多萬從業人員帶來改變命運的機會。一些優秀的業務人員和印刷師傅在迅速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開始走上了創業的道路,成為身家數億甚至百億的企業家。
行業面臨萬方多難困境
然而,萬事萬物都逃脫不了盛極必衰的自然規律。由于中國制造業將全世界制造業掃蕩一空,歐美等國出現了制造業的空心化,加上這些國家的國民即沒有中國人勤勞苦干的工蜂品質,又沒有中國人“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的孺子牛精神。國民好吃懶做最終導致坐吃山空,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先后爆發,中國的出口訂單突然消失了。這一波危機導致珠三角長三角數百萬家企業破產倒閉,紙包裝行業了遭受重創。
08年之前,曾經飽受貧窮和饑餓折磨的國人大都賣力工作卻省吃儉用,有錢不花存入銀行。很不幸,中國推出了“剜國人之肉補世界之瘡”的救市政策,在印鈔機的飛速運轉下,國人的存款被大量注水。更不幸的是,在中國房地產熱中賺得盆滿缽滿的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團也盯上了國人的錢包。在一番輿論洗腦之下,國人的財富莫名其妙就被房地產泡沫裹挾而去,而且還搭上了未來20年的收入。本來很強大的十億人內需,在短短數年之內就被摧毀掉了。
與此同時,人民幣對外升值、08勞動法實施、人工成本大漲、國進民退等一系列政策出臺,令中國最為倚重的外貿出口受到重創。如今,洶涌澎湃了近30年的外貿大潮已經向東南亞、印度、甚至非洲奔涌而去,擺在中國眾多出口加工企業面前的選擇只有兩條:要么追隨大潮向外遷移,要么擱淺在海灘上悲慘地死去。
原紙價格飆漲,壓垮駱駝最后一根稻草
我們先來簡單算一筆帳。以一個年產值1.2億、員工300人且經營狀況良好的二級紙箱廠為例,每月營收1000萬,其中原紙成本700萬,人工綜合成本(到手工資、社保、員工遣散費)約120萬,輔料成本、運輸成本、及其它成本約100-120萬之間。則:
企業贏利空間=1000-700-120-100(120)=80(60)萬
2015年三月到現在,原紙價格上漲約8%,相當于原紙成本上漲56萬。從5月開始各地工資標準再次提高,以廣州為例,企業為員工繳納的“五險一金”高達832元,則300人的工廠社保費用比原來增加約5萬。從6月1號開始,企業排污費增加一倍,年產值1.2億的企業每月大約增加3萬元費用。那么:
上漲后贏利空間=80(60)-56-5-3=16(-4)萬
現在紙箱廠客戶的數期通常在90天左右,而造紙廠給紙箱廠的數期通常不超過30天,如此一來該紙箱廠老板就需要拿2300萬的流動資金,如果找銀行融資,月利息加上各種隱形成本,可能超過20萬。如此一來,企業無論如何都是虧損。
更讓企業難受的是,政府提高工資標準后,員工的遣散費大增。以深圳為例,假設工廠300人的平均工齡為5年,若在2014年關閉工廠,給這些員工人均賠償金需要12500元左右(5個月補償金月薪約2500元),總體費用大約需要375萬元。若現在關廠,按現在月薪3000元折算,同樣人數則需要450萬元,憑空多出75萬。按照如今的上漲趨勢,越是延后關廠企業賠得越多。而且,現在經濟一直下行,眼看著訂單越來越少,企業只能是越做越虧,堅持越久輸得越慘。有識之士奔走疾呼,吁請政府給包裝、印刷、造紙等制造業減輕負擔,然而政府也處于騎虎難下,進退失據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