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1978年,牌照為“粵0001號”的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廠——太平手袋廠在廣東東莞誕生。此后的30年里,大量的加工貿易企業涌現在廣東。在服裝行業深耕多年的王大孟說,90年代初期,那邊的生意太好做了。
王大孟:香港企業的工廠轉到大陸來,也就是給他安排工人,一件賺多少錢,就這么簡單。所以你都不用考慮內銷。訂單都做不完。
簡單的商業模式背后,依托的是改革開放后長達30年的人口紅利和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處在中間環節的加工制造業,附加值越來越低。
王大孟:做到90年代中后期的時候,這種模式陸陸續續出問題,成本最大就是工人。那個時候是五百八百一個月,后來漲到一千多,已經是越南的兩倍,人家就開始轉移了。
不斷涌現的倒閉工廠,讓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2011年起,海關總署與廣東省政府共同出臺措施,建立全國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區,并向國家申請延長了針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政策優惠期。廣東海關副主任何力表示,加工貿易的繼續發展,除了政策的支持,還需要企業主動地向價值鏈的前后兩端延伸。
何力:我們研制了智能生產系統,后面全部自動化。什么大小、什么布料,生產系統會讀取里面的數據,自動生成工藝單。
有著二十多年服裝代工經驗的王大孟,利用此前積累的制造數據二次創業,研發了服裝定制系統,實現了產品向價值鏈頂端靠攏。
王大孟:這兩套系統衍生了6個商業模式,今年可以增加20倍的商業額。
廣東省副省長袁寶成稱,所謂的“倒閉潮”是市場的優勝劣汰,部分工廠關停的同時,也新增了許多高新企業,這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結果。
袁寶成:通過互聯網+、個性化定制、研發機構建設等等,傳統的以家具、服裝為主的制造業,結合現在的發展,發展新型經濟。
截至2015年底,廣東加工貿易企業技術和資本密集型企業占比達64.1%,比2010年底提高15.9個百分點。“委托設計+自主品牌”生產方式出口比重由2010年55.4%提升到70%。珠三角的制造業從低端到高端轉型,新的比較優勢也正在形成。不久前,美國家居用品巨頭特百惠,決定將其亞太區技術研發中心由日本遷移至南沙自貿片區。
公司供應鏈總監劉存明:一個是成本,一個是中國我們在這邊產業的配套。其實總部的技術中心搬到中國,最大的目的是支持中國的市場。因為中國的市場是全球最大的。
來源: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