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上,北京大學副校長李巖松、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分別致辭,韓國古版畫研究會會長、古版畫博物院院長韓禪學和日本印刷博物館課長中西保仁先后發言。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東發主持。
此次研討會設三個分論壇,議題分別是“東方雕版印刷發展、貢獻及印刷史研究”“東亞版畫藝術的發展及研究”“出版博物館建設與國民教育”,旨在充分總結、研討、交流雕版與版畫在保存、修復、整理、研究、利用方面的經驗以及出版博物館在功能、定位、內容安排、典藏策略及學術取向方面的問題。分論壇上,各方專家學者發表見解、分享心得,碰撞出熱烈火花。
據介紹,我國印刷技術史上有三個里程碑,一個是雕版印刷,一個是活字印刷,還有一個是現代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其中,雕版印刷術發明于隋唐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有力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程,對人類進步貢獻巨大,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西方人只承認活字印刷,不大認可雕版,這是不對的。”肖東發教授說,雕版印刷術在中、韓、日三國和全世界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三個國家不僅存有大量的雕版古籍,且至今還珍藏著數以千萬計的古代雕版、版畫作品,實在是印刷史、出版史、藝術史與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寶貴資源,已經引起全世界的欽敬與關注。
事實上,2009年,中國揚州廣陵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經處和四川德格印經院的雕版印刷技藝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就在前幾個月,韓國國學振興院儒學文獻雕版也榮入2015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悉,中韓日雕版印刷國際學術研討會29日將開展主題參訪活動。在煮雨山房工坊,揚州雕版刻字傳承人陳義時先生、楊柳青王文達先生將現場雕版,楊柳青楊淑華女士將現場刷版;韓國版畫傳統刻手鄭燦民和韓國古版畫學會權赫松先生亦將當場“獻藝”。之后,與會嘉賓還將前往南郊大興首都博物館《乾隆版大藏經》印刷基地參訪學習。這部《龍藏》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歷代官刻大藏經中版式最大的一部,也是最后的一部。
中韓日雕版印刷國際學術會議已舉辦多屆,此次回到印刷術的發源地中國,進一步促進雕版印刷經驗與學術研究成果的互通互融,推進傳統印刷手藝與歷史經典的傳承保護工作,可謂”夙愿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