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理由,那么多企業做不好一個電飯煲!”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談到“到國外買電飯煲”時“怒了”。
2015年,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1%,國家創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裝備制造業規模超過全球比重的三分之一。然而,圓珠筆、電飯煲這樣的“小物件兒”,卻暴露出我國制造業結構性短板。
兩會代表委員發出的“電飯煲之問”究竟如何作答?怎樣擦亮“中國制造”這塊“金字招牌”?
“那么多企業,為何做不好一個電飯煲?”
8日,人大廣東團分組會上,幾位代表為“一粒米”討論開了。
“以前以為電飯煲沒什么技術,后來仔細研究了一下,國內企業還真做不了。”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雷軍說,“口感真的好,好像能讓米粒在電飯煲里跳舞。”
“什么樣的電飯煲?為什么國內做不了?”
“除了日本兩家公司,我們沒這個專利。”雷軍說。
……
今年兩會,電飯煲成了“高頻詞”。代表委員關切之余,也折射出“中國制造”的一些短板:制造業大國,卻難覓幾個全球叫得響的牌子;是出口大國,但90%以上是貼牌產品;海外大到大家電、小到指甲刀保溫杯被人搶,國內一些產能落后的企業庫房積壓嚴重……
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企業有“蝶變”的內生動力,也面臨“突圍”的外部壓力。
“有"智"才能有"質"。”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接受采訪時說,中國制造業走到十字路口,供給側改革是唯一出路。
產品“供給側改革”已是共識。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以前人們對日用品品質要求并不高。消費升級后,需求側發生變化。”全國人大代表、美的集團副總裁袁利群說,“企業必須積極回應這一新趨勢。”
制造業是固國之本。研究機構數據顯示,每投入1元錢在制造業,可在相關產業創造1.48倍產值。中國必須立足于制造大國,再向制造強國轉變。
“發展新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應當相互促進。”全國政協委員李毅中說,“傳統產業為發展新產業提供技術、裝備、人才和市場,新產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接入傳統產業,優勢互補。”
國貨“新比較優勢”如何再造?
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新興經濟體“承接轉移”,“德國工業4.0”計劃與“美國工業互聯網”戰略迅速發展,中國制造業如何突出重圍、再造“新比較優勢”?
“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精”才能立足,獨具匠心的好產品需要“工匠精神”。
“說起中國產品,過去常常聯想到質量一般般,就是因為缺乏"工匠精神"。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是經歷了低端轉型后才出現了索尼等企業。”雷軍說,“過去5年是創造奇跡,未來5年不是再創造奇跡,而是要重創新、補短板。”
好創意需要好制度維護,給創新者以保障,給“精業者”吃上定心丸。一些企業不重視科技研發,僅靠著模仿和山寨,盲目追求規模,形成了產能過剩和結構性供給不足并存的局面,也打擊了創新企業的積極性。
董明珠認為,要重拾競爭力,實現供給側的改革落地,首先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專利保護,讓供給側能夠安心于技術研發,設計和制造更好的國貨精品;二是支持國貨,使國貨脫離低質低價的形象怪圈,打造真正的國貨品牌。
創新驅動,“誰”來驅動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61次提及創新。瞄準技術前沿,把握產業變革方向,創新驅動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著力點。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結合,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創新驅動的方向非常精準,那么"誰"是創新的最根本驅動者?”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對記者說,“這里面政府扮演好角色。”
他認為,一方面要繼續簡政放權,簡化企業辦事流程,降低辦事成本;一方面還要適當增加“容錯度”,“企業家的信心建立起來,預期穩定下來,創業的水才能活起來。”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還有一些代表委員建議,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對于有自主專利的科技企業給予資金傾斜。
在企業家們看來,發展機遇仍然大于挑戰,新舊發展動能轉換后,中國經濟前景值得期待。
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