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活字印刷術發明于北宋,盛行于明代中葉的江南一帶。從畢昇制造膠泥活字印書,到明代中葉用銅活字印書,這是活字印刷技術的一大進步。而銅活字最早的創始者,即為無錫蕩口華氏。清葉德輝《書林清話》云:“明時活字印刷如此廣遠,而皆在無錫一邑。”大致在明弘治年間,華呈、華燧創研銅活字印書,先后排印《百川學海》、《容齋隨筆》等10多部書籍,其中《宋諸臣奏議》是國內現存最早用金屬活字印刷的書。會通館所印的書十分講究,字體圓活遒勁,紙墨相當精良,為收藏家所重視。明正德年間,華燧的侄兒華堅以“蘭雪堂”之名用銅活字印刷了《文苑英華辯證》、《白氏長慶集》、《春秋繁露》等書,卷后均以“錫山”二字為圖記。正德七年左右,東南“三豪富”之一的安國鑄造活字印書。安國印書一般不記年月,獨具一格,凡活字印行的書在頁中間上方都有“錫山安氏館”標記,而木刻本則注“安桂坡館”四字。無錫銅活字印刷術對當時的出版印刷中心蘇州、常熟產生很大影響,兩地刻書家紛紛到無錫購買印刷銅板,這一技術還傳到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明代無錫的雕版印刷,則以城中小類卷談氏家族為代表。天順、成化年間,談經、談綱考中進士,談氏以絕經堂的名義刊刻圖書。至嘉靖萬歷年間,談氏又有燕甲齋,在談愷、談修主持下,大量刊印圖書,其中尤以《太平廣記》最為著名。
清代,無錫的印刷業步入平穩發展期,影響力已非明代可比。1867年,楊子岐在無錫東大街開辦藝文齋印刷店,后文苑閣、大文齋等印刷店先后開設,印刷范圍愈發廣泛。從清末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全方位奠定了無錫在全國的重要地位。特別是近代教育事業、新聞事業的發展,擴大了文化的傳播,印刷亦相應擴大。進入19世紀初葉,無錫印刷業開始應用電力,采用電動印刷機。根據1929年春的一項調查統計,無錫已有錫成、協成、中華、民生等14家印刷企業采用電動印刷業,印刷業務包括帳冊、報紙、名片、包裝紙、票據、商標等,印刷從業人員近千人。其中,吳襄卿的錫成印刷公司規模最大,資本金額達3萬,工人超過100人。
無錫印刷業的發展脈絡與無錫經濟、文化、教育等產業的發達密不可分。可以說,無錫印刷業走的是一條個人推動為經,產業共進為緯的道路。每逢重要歷史節點,總會有典型人物出現。個體力量在一個時期把控產業走向的現象,在地方手工業發展史上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