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秉楠 資料圖片
余秉楠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是享譽世界的平面設計家、設計教育家,也是中國最早從事字體設計的大師之一。他是亞洲地區獲得德國“谷騰堡”終身成就獎的第一人,也是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的首位華人會員,還是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的第一位華人副主席。他為中國現當代藝術設計與教育事業的國際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1953年,20歲的余秉楠考入魯迅美術學院。195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通過文化部的考試,被派往前民主德國的萊比錫平面設計與書籍藝術大學深造。
1959年,前民主德國總理格羅提渥訪華,那時恰逢中國漢語拼音化。周恩來總理鄭重囑托格羅提渥,為中國培養一位能設計拉丁字母印刷字體的留學生。格羅提渥將這個任務委托給萊比錫平面設計與書籍藝術大學教授阿爾貝特·卡伯爾。經過觀察,阿爾貝特·卡伯爾選擇了余秉楠。
設計過程頗費了一番艱辛,余秉楠甚至為此專門設計出一根竹筆。三個月后,第一款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正體拼音活字終于誕生了。這是中德兩國人民友誼的結晶,所以余秉楠和他的中國同學們一致給它取名——“友誼”。
幾經顛沛流離,走到新世紀的“友誼體”在數字時代煥發了新的活力。2012年,由北大方正集團開發的方正秉楠友誼體上市。這次數字化過程引發了余秉楠的思考,如何讓字體承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讓字體設計不斷創新?
2013年,在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的協助下,余秉楠開始創作兩款新字體。方正秉楠圓宋源自余秉楠1987年設計的“圓宋”,方正秉楠辭書體則源自余秉楠1963年為《辭海》專門設計的拉丁文字體。經過反復嘗試,余秉楠決定用鋼筆書寫辭海體,用馬克筆書寫圓宋體。盡管年逾八十,余秉楠依然親力親為、嚴謹專注,親手用繪圖軟件修改每一個字體。這讓他的學生、清華美院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趙健連連感嘆“像他這樣的人不會多”。
特別是方正秉楠圓宋體,對宋體進行了顛覆性創新。方正電子字庫業務部字庫開發部副部長仇寅介紹說:“一直以來,宋體都是三角形的,橫豎比是一比四的關系,橫是豎的三分之一。圓宋體大概是三比五的關系,整套字排版比通常的宋體略黑一點,同時增加了它的清晰度、圓潤度。”
余秉楠告訴在座的每一位設計者:“字體設計要創新,創新是字體設計健康發展的基礎,只有創新才能與不斷變化的世界保持同步。但對于西方和日本的印刷字體,不能盲目臨摹,要融合國內外最優秀的傳統,創造有中國風格的印刷字體。畢竟,印刷字體的面貌,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