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去年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一個新詞匯,而今它卻已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經濟概念。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進一步指出:“當前發展中總量問題與結構性問題并存,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提出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重點工作。
造紙行業產能過剩由來已久
對于造紙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由來已久,而且也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中小型造紙企業數量占行業總企業數的82.01%。這一現狀也導致了中低檔紙產品產能嚴重過剩,而高檔紙的生產和供給能力不足的結構性問題。
在2014年工信部公布的首批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的企業名單中,水泥行業居首位,造紙和鐵合金行業分列第二和第三位。造紙業的產能過剩還可以從銀行業反映出來。據調查,82.1%的銀行家認為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是銀行面臨的最主要信用風險。其中,冶金業的預期不良率上升最快,造紙行業排名第七位,預期不良率為20.3%。在銀行信貸限制的重點行業中,冶金、房地產和造紙連續三年位居信貸限制性行業榜首。
“十二五”以來我國采取各種措施淘汰造紙行業的落后產能,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去產能與增產能同步發生。2014年,全年造紙業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達479萬噸,約占當年全國紙及紙板產量的4.6%。但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我國新增造紙產能達929萬噸,結果凈增產能為450萬噸。相關資料表明,2013年我國造紙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只有80%左右,而2015年又進一步下降為70%左右,可見去產能任務之艱巨。
產能過剩一方面與產能增加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消費量下滑有關。2002年以來,我國紙及紙板產量和消費量的增速持續降低。由于宏觀經濟增速放緩,2013年紙及紙制品消費量增速急劇下滑,并首次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紙產品價格不斷下行,企業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部分企業虧損經營,甚至倒閉。2015年造紙業經營狀況雖略有回升,但市場需求仍然疲軟,增速緩慢。而且部分紙產品產量和銷量仍在下滑,例如受到新媒體對紙質媒體的沖擊等影響,2015年我國新聞紙產量為350.2萬噸,同比下降4.2%。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預計,2016年我國造紙業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雖然,產能增長的高峰期已過,但由于宏觀經濟發展放緩、下游需求不旺、供給結構性過剩等基本態勢仍未改變,造紙業短期內仍將處于去產能、調結構、轉型升級的陣痛期。因此,2016年我國造紙行業仍將延續2015年不溫不火的走勢,產銷量仍將低位運行,回暖乏力。
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任務
如何避免和解決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問題?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系統中,通過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自組織機制等“看不見的手”能夠自動調節供需總量與結構的平衡。然而在一個非理性和不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在地方政府不正確的政績觀的引導下,企業一窩蜂上項目,使得某些產業和某些產品產能過剩,供給嚴重大于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完全依靠市場機制進行調節不僅是一個十分緩慢和動蕩的過程,甚至將造成市場機制的失靈。這時管理機構就應當進行宏觀調控。針對供需失衡的宏觀調控措施,包括拉動需求和優化供給。需求側的調控手段主要有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而就目前我國經濟形勢看,投資正在放緩,拉動內需效果甚微,而出口又受限于國際貿易壁壘和貿易風險。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而去產能是其中的首要與核心任務。
目前,去產能已成為造紙行業的共識。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造紙業將有更多的落后產能被加速淘汰。對于這類企業來說,企業關停并轉、員工分流下崗、設備和資金浪費等將成為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這也是盲目投資、扎堆上項目所付出的代價。而對于保留下來的優質企業來說,這將是一次獲得“新生”的良好機遇。當去產能取得一定成效后,將為先進的綠色造紙產能釋放出增長空間,企業將在一個更好的市場環境中得到新發展。因此,對整個造紙行業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利好的舉措。
改革既做“減法”也做“加法”
根據經濟原理,從長遠看,宏觀調控“有形的手”的根本目的是重建市場自組織機制,待市場恢復正常機能后,最終還要讓位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因此,我們要防止“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代”的供給反彈,要從根本上維持良性的市場機制。
在造紙行業方面,企業經營者應當吃一塹長一智,要提倡差異化競爭,避免同質化“火并”;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戰略,避免采取小規模、粗放型跟風戰術;要打造先進的可持續綠色造紙企業,避免淪為高污染、高能耗、被淘汰的落后產能。當然,供給并不總是被動地適應需求,創新的高品質供給及其營銷手段也可以創造新的需求,就好比網絡技術創造出了人們對移動通信的需求、喬布斯的蘋果手機創造出了智能手機需求一樣。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做減法,也要做加法。一方面對于優質產能需要做加法,另一方面現有造紙企業也需要不斷創新,創造出人們對新型紙產品的新需求。為此,企業家要善于分析市場,預測未來。不僅要分析市場需求,還要分析供給側的競爭對手;不僅要考慮現有供給能力,還要預計潛在的供給能力;不僅要分析行業環境,還要分析宏觀經濟環境;不僅要看到眼前的形勢,還要預測未來的走勢;不僅要分析國內市場,還要分析國外市場;不僅要分析經濟形勢,還要顧及資源、環境和生態的制約。在政府管理者方面,實行供給側改革要堅持宏觀調控,避免用行政手段進行微觀直接干預;要制定長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提高造紙行業的準入門檻,避免短期行為和事后反彈;要改變不合理的政績觀和急功近利的行為方式,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避免同質競爭;要妥善安置下崗職工,避免造成社會問題。
總而言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造紙行業來說,既是一次陣痛的挑戰,也是一次復蘇的機遇。我們需要將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手段有機結合,為我國造紙行業打造一個良好和健康的發展空間。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