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經立義高,涵蓋廣,簡擇嚴,其選本精嚴,版式疏朗,刻印考究,紙墨精良,適宜讀誦、收藏、供養,受到各方贊譽,特稱為“金陵本”。金陵本佛經,其版本都經過仔細地選擇,經文校勘精嚴,極少出現訛誤,因此太虛大師也贊美它為“最佳之版本”。
在現場,金陵刻經處的工作人員展示了金陵刻經的全過程。從雕刻、印刷到裝訂,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實踐,才能保證成品佛經的精美。
中國調版印刷技藝的活態傳承,分為雕版、印刷、裝訂三道工序,包含上樣、刻字、刷墨、擦印、分頁、折頁、齊欄、打眼、線裝等共計二十多道工藝,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1866年,楊仁山居士創立金陵刻經處,繼承和發揚明清時期大報恩寺在佛教典籍方面的編撰、雕刻、印刷技藝。歷經150年風雨滄桑,金陵刻經處傳承古老的雕版木刻水印印刷技藝,現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漢文木刻佛教經像版收藏中心,是目前內地唯一的漢文雕版印刷佛經流通中心。
1866年,金陵刻經處成立,首刊《凈土四經》,開始了印經以弘法、弘法以利生的事業。楊仁山約志同道合者十人,草訂章程,募刻佛藏。刻經經費除發起人按月認捐外,派人外出勸募。刻經處初創時期,設寫手一人,刻手七人,主僧一人,香火兩人。楊仁山“日則董理工程,夜則潛心佛學,校勘刻印而外,或誦經念佛,或靜坐作觀,往往至漏盡就寢。”
目前,金陵刻經處每年有數十萬冊佛教經典流通至海內外各地,并應廣大善信施資印贈佛家歐經籍的需要,代為印刷各類傳統線裝和現代膠裝經書。
作為雕版印刷技藝的傳承者與守護者,金陵刻經處自創辦至今,一直沿用傳統的木刻水印技藝,而且隨著社會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發展,不斷展現著適應時代的嶄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