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D打印行業的不斷發展以及3D打印技術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相關技術標準缺位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為此,標準化領域的兩大權威組織——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ASTM International共同攜手,制訂了《增材制造標準發展架構(Additive Manufacturing Standards Development Structure)》,這份文件將為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術標準的制訂提供一個全面和及時的框架。
據稱,這個新架構將為全世界的行業專家與標準制訂組織指明一個方向,以及避免重復努力、浪費時間和造成混亂。該《增材制造標準發展架構》的目標是確保凝聚力,對需要標準化的領域劃分先后順序,鼓勵這項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并使它更易于使用。
據了解,這份《架構》將可用的標準分成了三個層次:
一般標準(General standards),涉及到概念、常見要求、指引、安全性等
針對類別廣泛的材料的標準(Standards for broad categories of materials),比如金屬粉末,或者類似于粉末床熔融的工藝等
特定標準(Specialized standards),針對更加具體的材料、工藝或者應用,比如鋁金屬粉末、不同類型的擠出,以及在一系列明確行業中的應用等。
“這種架構將有助于全世界的專家以一種更加精煉和有意義的方式互動交流,進行整合和加快新技術的應用速度等。”MET-L-FLO公司總裁、ASTM International增材制造委員會(F42)主席Carl Dekker說。“未來我們還將能看到這種架構更多的好處,比如統一勞動力培訓和以及能夠把焦點放在持續的質量改進而不是可能比較混亂的周邊規格上。”
這份架構在今年7月份在東京舉行的會議上得到了F42和ISO/TC261的批準。他們分別是ASTM和ISO關于增材制造的專業部門。這兩家機構在5年前就簽訂過《合作伙伴標準開發組織(Partner Standards Developing Organization)》協議。
“這種通過協調的方式進行增材制造標準的制訂對于打造出一個在各個方面都很嚴謹的標準是至關重要的。”J?rg Lenz說,他是ISO關于增材制造的261技術委員會(ISO/TC261)。“標準制訂人員能夠明白,這一架構會使他們走到一起,從而導致諸如航空航天、醫療、汽車等領域里的更多創新,此外對于那些從事認證活動的平臺也有好處。
需要指出的是,該《架構》制訂團隊強調指出,這份文件只是一個標準的框架,而不是為創建準則而制訂的限制性結構。為此該團隊還同時編寫了一份附屬的指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