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市場:2000億元前景與3大瓶頸
3D打印又可成為增材制造技術,它是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其原理是通過三維數字模型設計,使用使用激光燒結等工藝手段實現原料疊加成型。
與傳統制造相比,3D打印具有低成本(包括制造復雜物品省成本、產品多樣化省成本、無需組裝可以省成本等)、環保、精確的實體復制等優勢。憑借上述特點,3D打印被視作制造業發展未來,前景美好。
業內樂觀預計,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可由當前的300多億元上升至2020年的2000億元。不過,在良好的發展趨勢下,當前3D打印技術面臨的發展瓶頸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材料、成本與人才三方面。
理論上,所有材料都應該能用于3D打印,然而實際上,好用的材料非常有限,僅有石膏、無機粉料、光敏樹脂、塑料、陶瓷等十余種材料,而且價格昂貴。業界透露,受技術限制,能生產上述材料的廠商較少,因此3D打印材料非常匱乏。
成本方面,3D打印機以及3D打印材料依賴進口,這就使得國內使用3D打印技術的成本高企。
人才方面,國內真正了解3D打印技術以及應用的專業人才還非常稀缺。
百家企業待發力,增材制造如何“增值”可期?
目前,我國約有100家企業從事3D打印業務,主要分布在北京、青島、西安、武漢、南京、成都與珠海等地。
A股市場中,有從事3D打印服務的金運激光、銀禧科技;涉及3D打印材料業務的有亞太科技、寶鈦股份;下游成型廠商有大族激光、江南嘉捷、利達光電等。
在智能制造的大趨勢下,我國政策正不斷利好3D打印發展,受此激勵,未來從事3D打印的公司將越來越多。不過,材料、成本、人才等瓶頸存在,是未來國內3D打印發展的隱患,應該盡快解決。
業界認為,可以從三方面破局,一是政策推動3D打印材料技術發展,鼓勵廠商提高工藝技術,降低成本;二是借助外來資本的力量,引入眾籌以及PPP模式,為3D打印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三是企業提升技術,促進3D打印在某個領域的應用成熟,進而不斷推廣這一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