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圖書出版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官府刻書、私人刻書和書坊刻書。其中,官府刻書絕大部分是儒家經典著作或佛道經典;私人刻書主要是家譜、先人著作、私人著作以及私塾使用的初級讀物;與其他兩種形式不同的是,書坊刻書是以滿足市場需要為目的進行印本書的生產和銷售。明代之后,書坊生產的圖書種類多、數量大、流傳廣泛,在當時圖書出版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為舊時市民文化的一個縮影。
中國古代書坊出現于唐代,這是因為科舉制度的發展,讀書人對書的需求量逐漸增加。那時,書坊刻書內容非常豐富,有儒家經典、文集、雜記、占卜書籍等。到了宋代,圖書逐漸由印刷代替了手抄方式,圖書生產效率的提高,加速了書坊業商業化的進程,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就有一家店鋪的招牌上標著“書坊”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