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市場資訊與研究機構德勤指出,在未來5年,中國將失去制造大國的地位,而被美國取而代之,這其中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上升,先進制造技術是背后的關鍵因素。
在過去的30年,裝配線的專業化使得工廠需要低技能的工人就可以滿足高端產品的生產需求,這一切只需要傳授簡單重復的步驟。標準化的部件和更有效的裝配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工廠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則通過擴大生產來實現,從而允許更多的工人被雇用。而隨著更多的勞動力被雇傭,穩定的收入得到保證,人們就可以負擔得起他們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
所有這些帶來了消費的增長,以及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首先在日本、香港、韓國、臺灣和新加坡,中國先后建立了制造體系,并形成了精心設計的倉儲和物流系統。但是,3D制造技術對這種努力將帶來嚴重的威脅。
3D打印的獨特之處在于它降低了復雜性,零件和部件的數量,裝配步驟和成本都可以顯著降低。福特汽車現在就使用3D打印生產和組裝原型。根據該公司的增材制造技術專家,這些原型可以在一個星期內完成設計與測試,而不是原來的16周,成本也只有幾千美元,而不是原來的10萬美元。
GE通過長達10多年的探索將其噴油嘴的零件數量從20多個減少一個。通過增材制造的方法不僅改善了噴油嘴容易過熱和積碳的問題,還將噴油嘴的使用壽命提高了5倍, 并且將提高LEAP發動機的性能。
雖然3D打印目前停留的區域要么是用于非常復雜的產品生產,要么是小批量生產,然而隨著這一技術的發展,進入到中等到大批量產品的生產可能性相當大。
這將減少對物理基礎設施的資本需求,考慮到3D打印的服務功能,以及小空間特點,而不是占用大面積的傳統制造業方式。所需要的倉儲和運輸,包括跨境船舶的需求都將大大降低。
更重要的是,3D打印技術提供新的設計可能性,可以靈活的調整或改變產品設計,即使在最后一分鐘。未來,你只需要“上傳”你的設計,而不是運輸你的產品。
正是這種方式,3D打印可以挑戰規模經濟的制造業,并縮短了全球供應鏈網絡,從多站式的生產到分布式網絡化生產,由3D打印材料供應商和服務商連接的網絡直接接近最終用戶。
全球供應鏈或許不再那么重要,制造業、物流業和倉儲業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貨物運輸和港口配置也將轉化,土地分區政策可能要重新評估。一方面,3D打印可能會消除許多大型裝配廠。另一方面,許多中小企業可以作為3D打印機的服務商從事生產定制產品的工作。
那么,保留工業區和非工業區之間目前的鴻溝是否仍然有意義呢?已分配巨大資源在工業地產發展的國家需要重新考慮如何吸引制造工廠,創造就業機會,需要回到繪制版圖的原點,理清先進制造技術對未來制造工廠帶來哪些變化的邏輯。
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與亞洲,東盟2025經濟共同體的藍圖主要目標是通過加強區域參與全球供應鏈網絡,使該地區成為一個高度集成和凝聚力的經濟體。但是,再一次,制造業的全球供應鏈的追求將需要被重新審視。
3D打印很可能將直接影響城市規劃和土地使用政策,也許更重要的是,當低技能的工人不再被需要的時候,如何創造就業機會將成為發展中國家重新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