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高大的牌樓,車停在院內假山旁,眼前是一幢中式兩層小樓,整個院落悄無聲息,不像是工廠,倒像是別墅。細看對聯,“得山水情農桑已化書中玉生古今韻遷紙還耕畫上田”,才確定這確實是工廠。
“已經下班了嗎?這么安靜。”
“沒呢。因為都是手工操作,所以沒什么聲音。”河北遷安匯遠書畫紙廠廠長宋玉如一邊回答,一邊把我領進右側車間,只見一位婦女正在摔打什么東西。“是浸泡過的桑皮條,要把里面的雜質摔出來。”宋玉如介紹,遷安手工紙以當地盛產的桑皮為原料,廠子在附近有6000畝的條桑基地,樹都是村民祖輩傳下來的。“我們只用基地的桑皮,5000元1噸,氣候、土壤適合,一年只砍一季。別的地兒有一年砍兩季的,桑皮的厚度、韌性不夠。”小雪時節剝下桑皮后,須用三九天的冷水浸泡,然后才能摔打、切割。
另一旁,一位師傅在切桑皮條。壘起來的桑皮條有1米多高,師傅手起刀落,一片片的桑皮無聲落下。他技法嫻熟,一刀一刀似乎帶著韻律。“已經切了15年了。”他手中的刀也很特別,是“專門定制的,用了15年還是這么快!可惜做刀的人去世了,今后不知找誰做了。”
抄紙的師傅也已經干了10多年。這個步驟在我看來相當神奇:兩人拿著“篩子”在漿水里一篩一抄,豎起“篩子”,一張紙就成型了。“奧秘在之前的配料、制漿等步驟里。”宋玉如見我對著“篩子”左看右看,不禁莞爾。而且,抄紙師傅的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很有講究:必須閃經兩次,否則紙張粘連不起;必須除邊,否則紙張會不齊;下托必須背著走保持斜度,否則無法晾曬。一招一式都是經過千百次實踐總結出來的,半點含糊不得。
如何配料是商業秘密,于是我走進曬紙“車間”,確切說是“通道”:兩面近2米高的墻,上面搭著蘆葦稈。“既然要曬,為何還用蘆葦稈遮陽?”“不能干得太快,不然紙就脆了。”宋玉如說,墻磚必須是燒制的磚,壘砌好后先用黃土和砂土的混合泥抹平整,然后用石灰和麻的混合泥抹光滑,這樣的墻,總是干燥通風的,濕紙貼上去,無需任何黏合劑。至于混合比例,全憑經驗。我注意到,曬紙和收紙的師傅年齡都在60歲以上。
對手工制品來說,經驗和傳承極其重要,遷安手工紙不能例外。同樣,遷安手工紙也面臨著經驗豐富的師傅們逐漸老去、年輕人不愿學傳統工藝以致后繼無人的困境。
能流傳至今,遷安手工紙當然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曾是遷安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據史料記載“其始于后漢,規模成于大清”,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出一張紙要經過泡皮、合漿、打線、抄紙、壓榨、曬晾、選紙……等72道工序,具有純凈綿韌、潔白細膩、書寫流利、搓折無損、保色性強、不腐不蛀、吸水快、不易老化等優點,自古享有“北遷南宣”的美譽。清朝晚期時,遷安有幾十個村莊從事此業。至1936年,遷安有30余家紙廠,產品暢銷東北、華北等地。一些優質產品,如紅辛紙、油杉紙,還遠銷南洋。后由于機械紙的沖擊和用工成本的增加,手工紙市場萎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遷安近百家手工抄紙作坊多數停產倒閉,直至閻家店鄉李姑店村成為遷安市僅存的書畫紙生產村,剩下7個手工紙廠、13個生產作坊。
為使這一國寶級工藝得以傳承擴大,構建特色文化品牌,2013年,遷安謀劃實施了總投資10.37億元的匯遠手工抄紙產業園項目。投資100萬元,在李姑店村建設了占地500畝的造紙小區,把原有分散的經營業主集中起來,提升手工紙的質量和檔次,積極營造品牌。投資300多萬元建污水處理廠,基本上解決了污水亂排的現象。扶持匯遠書畫紙廠,傳承并創新手工書畫紙工藝。此外,該項目還包括條桑種植基地及下游延伸的書畫紙文化產品和手工藝術品等。該項目分兩期建設,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2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60個。
“這個手抄紙書寫流暢、韌度高,絕對是正宗的遷安桑皮紙,‘遷紙’比南方的紙要好!”著名書法家何瑞民先生去年10月在匯遠書畫紙廠進行試紙創作后嘖嘖稱贊。宋玉如說,近兩年,霍春陽、梅墨生等畫家在匯遠書畫紙廠私人訂制書畫紙,包括呂國柱先生在內的各地書畫名家也紛紛前來匯遠書畫紙廠考察、試紙、創作,“近日,從北京來了8位畫家試紙”。
作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遷安手工紙已重新煥發出生機。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